
法學院第二屆“崇德杯”辯論賽圓滿落幕
為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升法學生的法學素養和邏輯思辨能力,4月29日下午法學院第二屆“崇德杯”辯論賽決賽于文體樓多功能廳舉行。本次辯論賽由北京市京師(呼和浩特)律師事務所贊助支持,法學院黨總支書記邢紅枚和榮休教師張榮麗、刑法與訴訟法教研室主任劉永廷以及北京西宣律師事務所律師紀璇三位評委出席決賽現場,共同見證這場法學與思辨的精彩盛宴。
邢紅枚書記在開場環節發表致辭。她首先對京師(呼和浩特)律師事務所的慷慨贊助以及事務所主任覃金金(校友)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并對成功晉級決賽的四支隊伍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她鼓勵參賽者們在比賽中全力以赴,展現法學學子的卓越風采,向優秀的覃金金學姐學習,未來為學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市京師(呼和浩特)律師事務所主任覃金金通過網絡連線向在場的師生及參賽者致以誠摯的問候,并表達了對本次賽事的深切期待,希望參賽者們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出智慧的火花。
復賽中脫穎而出的四支隊伍齊聚決賽賽場,憑借扎實的法學知識、嚴密的邏輯論證以及出色的臨場應變能力,為現場觀眾帶來了兩場扣人心弦、精彩紛呈的辯論對決。首場辯論圍繞“人工智能參與法律審判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爆發深度論戰。正方主張人工智能是輔助工具而不是替代法官,能解決司法難題并減輕法官負擔。反方以大數據殺熟,黑箱等例子指出人工智能參與審判會產生各種歧視和不公平問題,造成司法溫度和尊嚴會消失。這場觸及司法本質的思辨風暴,在代碼帝國與人性燈塔的碰撞中,促使人們思考智能時代司法領域面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第二場辯論則圍繞“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展開深度思辨。正方通過網絡輿論對司法帶來的利好以及風險被規避的論斷,提出司法公開保證司法信息的真實性。反方立足弱勢群體維權,指出網絡輿論會造成信息泄漏,輿論壓力會讓法官忌憚民意而作出違背司法公正的決定。整場辯論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多重維度中,探索數字時代輿論監督的合理邊界,為構建司法與民意的良性互動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方向。
兩場辯論結束后,評委老師們依據選手們在比賽中的綜合表現,對團隊和個人表現進行細致的打分與點評。評委們的點評不僅精準剖析了雙方在論點闡述、邏輯推理、語言表達等方面的亮點與不足,還為選手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改進方向,助力同學們在未來的法學學習和辯論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
經過三輪緊張激烈的角逐,比賽結果最終揭曉。來自2024級法律(法學)碩士、2022級法學本科、2023級法學本科的隊伍分別榮獲冠軍、亞軍和季軍。2023級本科生陳丹丹榮獲“最佳辯手”稱號。2024級本科生宋宣儀、2022級本科生張辛芮、2024級法律(法學)碩士胥成浩榮獲“優秀辯手”稱號。三位評委老師為獲獎隊伍和優秀選手頒發榮譽證書并合影留念。


本次“崇德杯”辯論賽圓滿落幕,通過多輪深度研討與學術火花的交織碰撞,使學子們在思辨中實現理論認知的迭代升級,在交鋒中激發探究法治本質的學術熱忱,推動形成開放、創新的學術生態。學院將持續搭建多元學術對話平臺,拓展跨學科研究視域,著力培養兼具批判性思維、全球治理視野與數字法治素養的新時代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