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論述,有力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關于指導推薦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2025)年》等法規政策的宣傳實施,落實學校服務家庭工作的主責主業,加強家庭教育在立德樹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優勢作用,值此慶祝中華女子學院建校75周年之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幼兒園家庭教育專委會(簡稱“幼專委”)2024年學術年會暨會員大會即將召開。
會議主題:友好·共育·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家庭建設與家庭教育
會議時間:2024年11月8日-9日
會議地點:中華女子學院文體樓多功能廳(主論壇)、教圖樓404/405/406/407教室(分論壇)
指導單位:中國家庭教育學會
主辦單位: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幼兒園家庭教育專委會
承辦單位: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
科研管理處
家庭建設研究院
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
學前融合教育研究中心
一、主論壇主要發言信息(文體樓多功能廳)
會議議題 | 發言人 | 單位職務 | 主持人 |
領導致辭 | 劉利群 |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院長 | 薛小麗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副院長 |
領導致辭 | 家兒部領導 | 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 |
領導致辭 | 楊淑文 |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
合影 |
培育性照護促進兒童早期發展 | 陳學鋒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項目官員 | 臧海群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科研管理處處長 |
家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啟示 | 邊玉芳 |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智慧及其傳承 | 高書國 |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
幼兒園家庭教育實踐研究的定位與策略 | 晏紅 | 清華大學幼兒園副園長 |
二、分論壇主要發言信息(教圖樓)
論壇一:碩博論壇(教圖樓404教室) |
會議議題 | 發言人 | 單位 | 主持人 |
社會變遷中母親和祖母對兒童社會化的態度與實踐的代際比較研究 | 彭鈺堯 | 香港中文大學 | 王中會 (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教授) |
基于教育學視角解讀家長“放棄培養國家棟梁”之現象 | 馬燕迪 | 首都師范大學 |
父親教養投入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母親守門行為的調節作用 | 李信 | 中華女子學院 |
融合教育視域下特殊兒童家園共育的路徑探索 | 李曉杰 | 北京聯合大學 |
論家庭作為一種優先的教育形式 | 李云 | 北京師范大學 |
歧視知覺如何影響殘疾兒童的家庭功能?孤獨感和親子親合的作用機制 | 徐金鳳 | 新疆師范大學 |
大班幼兒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研究與反思 | 陳思思 | 中華女子學院 |
嬰幼兒母親育兒勝任感與育兒壓力的關系研究——父親育兒參與的調節作用 | 朱新敏 | 首都師范大學 |
布迪厄場域理論視角下父母育兒焦慮的主要影響機制及紓解路徑探究 | 鄭樂佳 | 中華女子學院 |
母親對同胞沖突處理策略對大寶同胞關系的影響:大寶依戀關系與同伴交往能力的鏈式中介作用 | 徐露 | 北京師范大學 | 陳朋 (中華女子學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 |
通用學習設計在融合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應用——以《彩虹色的花》繪本教學為例 | 楊香 | 新疆師范大學 |
讀出未來:繪本閱讀與當代女青年的母職實踐 | 龐寧歡 | 中華女子學院 |
家長教育學:概念、創生基礎和學科建設 | 李菊 | 首都師范大學 |
協同育人背景下幼兒園家長學校的現狀調查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 李雨韋 | 中華女子學院 |
父母關懷的異化與復歸:城市“隱形”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探析 | 鄧杰 | 北京師范大學 |
家園共育視角下學前特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探索 | 王瀅 | 云南師范大學 |
3-6歲幼兒家庭親子關系現狀調查研究 | 李超越 | 中華女子學院 |
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案例 | 李冰潔 | 北京聯合大學 |
《治家格言》和《顏氏家訓》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 | 凍培琦 | 中華女子學院 |
論壇二:高校教師論壇(教圖樓405教室) |
“早期教育”與“應世經務”的提倡者——顏之推家庭教育思想初探 | 粱克隆 | 中華女子學院 | 李甦 (中科院心理所早期閱讀中心主任、研究員) |
自閉癥兒童家長抗逆力現狀的研究 | 趙梅菊 | 中華女子學院 |
“家校社”協同育人視閾下3-6歲幼兒游戲力養育推廣研究 | 康雨晴 | 綿陽開放大學 |
兒童早期數學能力發展的家庭支持模型建構 | 鄧之君 | 中華女子學院 |
我國家風建設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 張緒娥 | 德州學院教師 |
《顏氏家訓》中的品德啟蒙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 李英源 | 中華女子學院 |
優化家庭環境建設 提升家庭教育質量 | 果孝文 |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 | 王玉 (幼專委副秘書長、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 |
美育——最美好的家庭教育 | 王丹 | 中華女子學院 |
我國自閉癥兒童家庭支持政策研究 | 隗苗苗 | 民政職業大學 |
家庭閱讀環境與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發展關系研究 | 王玉 | 中華女子學院 |
3-6歲兒童父母共親職狀況研究及其政策啟示 | 陳虹 | 中華女子學院 |
“校政園研社”共育下《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課程建設路徑探索——以大慶師范學院為例 | 李鋒 | 大慶師范學院 |
幼兒園教師家園合作能力的質性研究 | 郭國燕 | 中華女子學院 |
論壇三:幼兒園教師論壇(教圖樓406教室) |
家園共育提高幼兒早期閱讀能力 | 牛寧 | 北京市通州區快樂時光幼兒園 | 雷海環 (北京明天幼稚集團黨委書記、總院長) |
“走出去”和“請進來”:家園社協同育幼的實踐探索——以南開大學幼兒園為例 | 張娜 | 南開大學幼兒園 |
以家庭日為載體促進家園協同育人的實踐研究 | 張靜竹 | 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 |
新時代家庭品德啟蒙教育現狀與對策 | 李寅 | 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 |
基于PBOPPS模式的幼兒園家長參與式園本教研活動的創新實踐 | 李佳 | 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實驗幼兒園 |
家園協同的經驗與思考---基于幼兒園沖突與孤獨癥兒童的案例分析 | 孟繁鈺 | 北京市朝陽區惠新里幼兒園 |
“雙減”政策背景下家園校協同推進幼小銜接:價值、困境與實踐路徑 | 張東艷 |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第二幼兒園 |
家園攜手干預幼兒入園適應不良的個案研究 | 劉睿 | 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 |
解決家園協同幼小銜接實踐問題——微課程體系建構 | 馬思彤 | 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 |
家庭語言教育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 | 趙京 | 北京市朝陽區惠新里幼兒園 | 房陽洋 (幼專委副秘書長、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 |
以項目式活動為載體探索家園共育新模式 | 時立群 | 商務部幼兒園 |
單親家庭的家園共育策略研究 | 田佳欣 | 北京十一晉元幼兒園 |
擎天柱!變身! | 周夕冉 |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第二幼兒園 |
再見媽媽的奶 | 陳姊璇 |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第二幼兒園 |
高質量家庭教育的環境創設 | 唐亦辰 | 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幼兒園 |
特殊幼兒家園共育引導策略的實踐研究 | 于杰 | 北京市勁松第二幼兒園 |
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應如何建立關系 | 王雨 | 北京市通州區快樂時光幼兒園 |
我給媽媽的“魔法” | 韓竺君 | 中國兒童中心 |
“友好、共育、賦能”:探索幼兒園項目式主題活動在家庭與社區協同育人模式中的應用 | 周思賢 | 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 |
淺談加強家園合作在幼兒園融合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以廈門市海滄區新陽幼兒園為例 | 蔡茹樺 | 廈門市海滄區新陽幼兒園 /廈門市海滄區晨熹幼兒園 |
二夸三贊法在家長養育中的應用及創新 | 夏菁華 | 文新學前教育集團 |
基于幼兒學習方式探析家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 翁恩花 | 廈門市第三幼兒園 |
論壇四:婦聯及社會機構論壇(教圖樓407教室) |
賦能家庭教育中的女性力量:挑戰平衡與成長 | 惲梅 |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 | 張霽 (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培訓部部長) |
傳承弘揚千鶴婦女精神 努力探索新時代家庭教育“建德經驗” | 朱旭敏 | 建德市婦聯 |
珠海市婦聯構建“123+N”工作格局 共筑家校社協同育人同心圓 | 唐慧琳 | 珠海市婦聯家兒部 |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創新與體系構建—— 分享家庭教育“中山模式” | 王曉君 | 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者協會 | 鄭雷 (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書記) |
紅色教育資源引領家庭教育的芶江實踐 | 王家萍 | 遵義市播州區芶江鎮婦聯 |
中國式家道智慧與職高被霸凌學生心靈成長案例 | 許振軍 | 邢臺市家庭教育學院玄恩文化學院 |
婦聯組織克服協同困境的行動邏輯——以N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為例 | 姬甜甜 | 中華女子學院家庭建設研究院 |
三、幼兒園家庭教育專委會會員大會發言信息(文體樓多功能廳 會員專場)
第一項 領導講話 |
第二項 幼專委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
第三項 新一屆理事會換屆選舉 |
第四項 新當選的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發言 |
第五項 第三屆理事單位代表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