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開幕式之后,來自英國幼教聯盟質量改進部門主管邁克爾·弗里斯頓帶來今天的報告。
邁克爾一句漢語“你好”“謝謝”,引來大家的掌聲。他簡短介紹了這些年與未來榮華幼兒園的合作,正是這樣的合作使他有機會把在英國的幼教理論和工作實踐帶到中國,也正是這樣的合作,讓他從中國的幼教實踐中收獲良多。這樣的交流是此次大會能得以舉辦的基礎。邁克爾強調,兒童的早期教育受到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他的分享是基于他在英國的工作經驗,希望與會者結合自己的工作來思考并互動。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邁克爾對“每個孩子成長的節奏是不一樣的”感觸頗深。“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是《英國指南》的核心與基石,也是此次研修班中要與每一位參會者進一步共同深入探討的主題。 向與會者介紹英格蘭幼教標準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在英國幼兒教育實踐的;通過案例分析向與會者展示教師如何在游戲中支持引導幼兒更好地發展,是本次研修會的重要內容。
邁克爾講課一向以風趣生動、互動性強著稱。今天下午的會議內容,卻以枯燥的理論介紹為主。如何說清楚幼兒大腦中 “爬行動物腦、哺乳動物腦和理性動物腦”三個層次的發育規律?如何更生動地讓老師們理解三個層大腦之間的關系?邁克爾老師與助理通過簡單的手型演示,讓難題迎刃而解。
幼兒大腦發育規律與幼兒教育息息相關,這個理論大家都理解。但大腦的發育究竟是如何影響幼兒的認知及情緒的?成人(幼教工作者)又該如何利用這個規律真正理解幼兒,達到與幼兒有效溝通呢?邁克爾與助理教師通過一個簡單的場景演示,生動地為大家展示了2歲幼兒大腦運作的機制,通過展示大家也明白了,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才是成人與幼兒有效溝通的基礎。
他強調,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和語言,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支持孩子。他具體講解了幼兒大腦學習的特點:幼兒通過探索和體驗進行學習,了解大腦的工作方式和幼兒的學習方式,成人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協助。
邁克爾介紹了發展心理學的兩個主要理論:普遍階段理論(可預測的與年齡相關的階段,可以普遍運用)和建構主義理論。
普遍階段理論的代表人物為瑪麗·謝里丹和讓·皮亞杰。瑪麗認為,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一些不同的行為,并以此制定了世界通行的兒童發展評估標準。然而這對于一些特殊兒童是不適用的,也給家長和教育者帶來壓力。
皮亞杰認為在探索發現刺激體驗方面,兒童具有天然的主動性,這促進了腦部發育。邁克爾和其助手現場模擬了皮亞杰的客體永久性、物體守恒等經典實驗,生動形象,與會者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了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說明了學習具有普遍性,所有的兒童均是如此,不因地域或文化而不同。
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為瑪格麗特·唐納森,她對皮亞杰的理論忽視環境因素提出質疑,認為學習發生在具體情境中,兒童通過真實的情境學習能夠取得最好的效果,兒童需要大量真實體驗,在此基礎上發展抽象思維。列夫·維果斯基把發展和學習視為根植于兒童所處的環境中并和他人共同作用的社會文化過程;其他人的支持對于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并提出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視頻,與會者更好地理解了“支持”的力量。
枯燥的理論學習在邁克爾精心準備的演示和視頻分析中變得生動起來,風趣幽默的邁克爾即便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仍舊讓會場笑聲不斷。與會教師紛紛主動與邁克爾互動,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不少同學靈感迸發,連會議筆記都做得豐富多彩。
會議第一天,邁克爾主要介紹了《英國指南》的制定標準與理論基礎:幼兒大腦發育、生物發展如依戀理論及相關教育理論。這些理論對我們中國的幼教工作者來講并不陌生。通過邁克爾生動的講解與演示,與會者重新認識到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大腦及生理發展規律,我們才能擺脫成人的角度,真正理解孩子。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成人的引導與教育。
“早期教育沒有好與不好,我們(英國與中國)只是不同而已。”邁克爾再三強調。孩子的發展受社會、文化、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為早期教育工作者,我們學習經典理論、利用經典理論,同時需要結合實踐,通過實踐來尋找最適合孩子的方法,為孩子搭好最適宜的“腳手架”,讓孩子在游戲中去體驗、學習和成長!
通過第一天的理論梳理,明天,邁克爾將通過實際的案例剖析,讓與會者全面參與大會環節“練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