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發展學院“延安時期婦女解放”主題系列活動之二
喜迎十三大,回望來時路。為慶祝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到來,同時為加強學習、深化思想、提升業務,中華女子學院婦女發展學院組織了“延安時期婦女工作”專題學習,承擔《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授課的女性學系教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研究院和全球女性發展研究院的研究員參加。本專題由行前學習、實地培訓、訓后研學三個環節組成。學院組織了行前學習,敦促大家假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更高效地參與到后期地實地培訓和訓后研學中。
10月13日至16日的實地培訓是本次專題學習的核心內容,我院教師前往延安,緊密圍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婦女工作這一主題,結合延安革命精神和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兼顧課程建設、專業發展等內容,最終確定了座談交流、專題講座、實地參訪等內容,就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革命時期維護婦女權益、推進女性教育、保障婦幼健康、促進女性公共參與等內容設計培訓內容。




維護婦女權益是中國共產黨人民利益至上理念的充分體現。即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面臨著革命這一首要任務,陜甘寧邊區黨組織也始終注重維護婦女權益。在延安大學,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及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兩所機構的研究人員向我們介紹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專題展示墻,展示了革命精神在延安、在中國共產黨婦女工作中的歷史脈絡。通過參觀延安大學革命紀念館和接受《延安時期的婦女工作及其顯示啟示》主題教學,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延安時期婚姻法和反纏足條例的宣傳和實踐,通過解放身體、破除封建婚姻,從身心上極大鼓舞了婦女群體的發展。
推進女性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促進婦女發展的重要策略。學院赴中國延安女子大學舊址進行參訪學習。延安時期建立的中國女子大學和其他學校中的女學生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女性干部和婦女人才。1939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在延安舉行紀念大會,毛澤東同志指出:抗日要勝利,除了男同志,女同志也要參加,兩萬萬兩千五百萬的婦女也要參加。動員女同志的重點是培養婦女干部,這樣才能將廣大婦女組織起來,因此需要辦一所女子大學專門培養婦女干部。在毛澤東同志的指示下,中國女子大學很快就建起來,并迅速投入使用。在延安女子大學舊址我們看到了當年作為校舍的部分窯洞,盡管當時條件十分艱苦,但黨中央對學員十分關心,在生活起居上都給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女學生們也不負期望,精神十足,積極學習文化知識,在學習之余響應“半農半學”的號召,自己動手開荒種菜,爭取為抗戰貢獻力量。據檔案介紹,延安女大先后向各部隊輸送了1000多名優秀婦女干部,連同抗大的女生隊和陜北公學的女生隊所培養的人才,都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1941年,女大與陜北公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其他學校合并,改為延安大學。在與延安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及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的座談中,以及王家坪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寶塔山、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的參訪中,都能看到延安女大留在女性教育史上的痕跡。

保障婦幼健康始終是婦女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戰爭年代,基本的生存都備受挑戰,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黨和政府依舊高度重視婦幼健康,大量工作也由婦女同志承擔和完成。《延安保育院》的情景劇就呈現了戰爭的殘酷以及黨對兒童的特殊保護。延安時期,不僅由邊區婦聯舉辦婦女生活展(1938),宣傳新法接生的好處,顯著降低孕產婦死亡率,還專門成立婦女生活改善問題研究會,有計劃地研究婦女保健和兒童保育衛生問題(1940)。1941年1月,邊區政府在關于保育兒童的決定中指出:各級政府的衛生工作,應將進行產婦衛生教育、保育產婦及嬰兒健康作為重心工作之一。一年后,《兒童婦女待遇辦法》正式頒布(1942),指導著延安時期婦女兒童的健康和發展。
多方位促進婦女的公共參與,為我國婦女在建國初期就充分地參與到社會生活和決策管理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延安我們看到了這種工作思路的歷史進程。在黨六屆六中全會、七大等延安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中,都有婦女同志積極參與政治事務的身影,多個革命舊址、中央婦委舊址和紀念館中都陳列展示了她們的生平和政治成就,其中不僅有蔡暢、鄧穎超等奔赴延安的革命前輩,也有張景文(1934年當選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婦女委員長)、任志貞(1934年2月英勇就義)這樣生于陜北這片土地的革命先烈。在促進婦女同志解放思想、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黨的工作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啟用文字投票、圖畫投票、投豆子等多種靈活的方式,使婦女同志能夠充分參與進來。在各個革命舊址和魯迅藝術文學院中,我們看到黨的領導人與丁玲的談話、對徐波兒等文藝工作者的談話等歷史資料,看到廣大文藝工作者如何在黨的指導下轉變思想觀念,為延安人民甚至全國人民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以文藝的力量宣傳和激勵軍民為偉大革命而奮斗。除了直接參加政治生活和文藝服務的婦女,延安時期還有大量普普通通的婦女同志直接或者間接投身到軍事斗爭當中,據統計資料顯示,1939年邊區女自衛軍人數達4.6萬人,參加者多年齡多為18-30歲,還涌現出了一批像陳敏(鞋廠勞模)、王補梅(擁軍模范)的女性榜樣,激勵著所有婦女身體力行地參與和支持革命偉業。


訓后研學使大家進一步思考了延安時期的婦女工作。通過參訪時的隨時討論、每日例行總結、整理培訓資料等方式,大家再次深刻體會了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精神力量,以及延安精神在婦女工作中的體現,為課程思政建設以及專業課程建設提供了生動的素材與豐富的歷史、思想以及文化資源。《為人民服務》的現場教學和梁家河參訪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黨的領導人時刻關心人民群眾,對婦女兒童群體的格外注重,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地開發和挖掘婦女的力量。
以史為鑒,大家在本次專題學習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深度挖掘延安女子大學等歷史文化遺產將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和深刻地總結黨的婦女工作歷史經驗,為當前開展女性教育、促進性別平等、實現婦女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