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女學圓桌“性別交叉”系列于2024年12月10日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馬丹就其長達七年的勞動與性別研究進行分享,婦女發展學院師生和校內其他部門老師同學參加。
馬丹作為“中國卡車司機調研課題組”核心成員,對我國公路貨運業與卡車司機群體進行了長期的縱貫性研究。她的學術論文《性別觀念變遷的微觀邏輯——以跟車卡嫂的勞動時間為例》被權威核心期刊《社會學研究》評選為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在本次講座中,她從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卡嫂研究、女性卡車司機研究四個部分討論了公路貨運業的性別與勞動。
在生動的視頻和照片中,她介紹了卡車司機這個群體的概況,特別是在這個分類下生態迥異的亞群體——男性卡車司機、跟車卡嫂、留守卡嫂、女性卡車司機。作為性別隔離程度嚴重的職業,女性的進入本身就被視為一種挑戰。在成為女性卡車司機之前,一部分女性從跟車或者留守開始觸及這個行業,在通往成為女性卡車司機的路上,她們還需要沖破招聘政策和用工制度造成的制度性隔離。她用從“抽象到具體”和“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式,探討了抽象性別觀念與具體性別概念的疊加,還用性別工具箱的框架展示了卡車司機根據場景/情境所展示的性別氣質。馬丹認為,源于性別的多層次性以及勞動交叉的多樣性,無論是性別平等的達成,還是打破職業隔離,都是一個繁復曲折的過程,很難一蹴而就,需要日復一日的努力。

馬丹還介紹了:男性卡車司機的性別策略是什么樣的?他們的處境在哪種程度上與女性是相似的?為什么很多男性卡車司機不愿意讓自己的妻子成為卡車司機?貨運時效所帶來的勞動的緊迫性,是否比性別更優先的產生影響?北歐等國開車司機相關研究是怎樣的?我國卡車司機相關的社會組織及其活動有哪些?課題組成員接下來還會從哪些方面繼續拓展學術研究?講座后,大家圍繞著講座內容繼續跟馬丹老師討論了這一系列問題,現場氣氛熱烈。
本次講座為學校育慧大講堂和婦女發展學院女學圓桌活動,是女性學專業基層教學組織促進教師教研能力提升活動之一,為本學期女學圓桌“性別交叉”系列補充了從勞動的理論和實踐看性別的視角。本學期還將繼續從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研習視角推進圓桌活動,落實基層教學組織賦能教師發展的任務,為一流本科建設、達成學校人才目標培養持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