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6 年起,女性學專業歷經多年深耕,構建起全員全過程進階式實踐教學體系。2025 年 6 月 30 日至7月4日,在學校教務部積極協調以及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城根營村村委支持下,2022級女性學專業10名學子在魏開瓊、于光君兩位教師帶領下,赴城根營村開展為期一周的田野調查,解碼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傳承與性別力量。
一、文化賦能:非遺傳承中的鄉土根脈
實踐首日,城根營村劉佩仿書記為實踐團隊詳細介紹村莊情況與主要項目,為調研奠定了扎實基礎。帶隊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與實踐框架后,師生與村委成員合影留念,開啟了這場文化探尋之旅。
7月1日,在剪紙工坊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同學們從生疏到熟練,指尖流轉間,剪出的不僅是精美紋樣,更是對傳統技藝的敬畏——這門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要傳承群體的手藝,承載著鄉村女性的生活智慧與審美表達。
(同學們在剪紙工坊認真學習剪紙技藝)
7月2日晚,篝火映照下的傳統武戲演出震撼人心。村民化身演員,身姿矯健,招式剛勁有力,將傳統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得知“村中孩童自幼習武,卻鮮為外界知曉”時,師生們深刻意識到:非遺的存續不僅需技藝傳承,更需打破傳播壁壘,讓鄉土文化煥發全新活力。
(同學們觀賞并了解城根營村傳統武戲)
二、田野扎根:農業與生活中的鄉村肌理
7月1日,同學們走進城根營村的蔬菜大棚和瓜棚。農戶們熱情地介紹著種植技術與品種特色,如西紅柿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適當的溫差,網格瓜對土壤的透氣性要求較高等知識。而“特殊”大棚中新技術的應用,則充分展示了科技賦能助力農業發展。同學們親手采摘果實,在體會豐收喜悅的同時,更觀察到性別分工的現實圖景——女性在摘瓜、挑瓜等精細勞作中承擔重要角色,構成農業生產的“半邊天”。
(同學們在蔬菜大棚了解西紅柿種植技術)
7月3日,同學們通過鄉村集市觀察鄉村社會網絡。在琳瑯滿目的農產品、手工藝品間,村民們交流著信息、維系著情感。集市不僅是交易場所,更是鄉土社會人情往來的紐帶,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煙火氣與凝聚力。
(同學們在城根營村集市上與攤主交流)
三、知行合一:實踐中的反思與成長
每晚20:30,師生齊聚復盤,梳理調研資料,同學們在教師指導下不斷完善研究。7月4日的實踐總結會上,同學們結合調研觀察提出了對村子的相關建議提交村委,為村莊發展提供青年視角參考。


(同學們進行實踐成果展示匯報)
通過本次實踐,既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了剪紙、武戲等非遺文化底蘊與傳承困境,認識到科技助力農業發展的價值,更通過性別視角捕捉到鄉村分工中的“她力量”。同時,調研也暴露出同學們技藝學習深度不足、農業知識碎片化等問題。
作為女性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本次活動將專業學習與勞動教育、思政教育、鄉村振興服務、文化傳承緊密結合,既強化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更激發了其服務社會的使命感。未來,女性學學子將繼續以學術為筆、以實踐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書寫“她智慧”,讓鄉土文化之花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的芳華。

(本次實踐結束后的全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