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女性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進度的一部分,2021年6月2日下午,課程邀請到青年學者梁萌與學生就女性學研究進行交流。梁老師結合她當下正在進行的研究,以“從互聯網工作到平臺勞動”為主題,與學生分享她從選題到研究的展開以及研究的發現整個過程。本次分享,一方面開闊了大家的視野,另一方面樹立了同學們從事學術研究的信心。


梁萌老師首先分享了其求學經歷、研究脈絡和研究領域。首先,老師在學術資源選擇農民工or互聯網、個人資源能否更容易進入田野、學術問題中社會何以可能延伸到網絡社會何以可能?三方面著手進行問題的提出,在整理現有學術發展脈絡中,研究互聯網技術影響下的工作——平臺勞動的學術發展路徑:主要分為就業(平臺服務業)和技術發展兩個角度。就業角度關注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就業問題,即生產層面;城鄉流動的趨勢與影響,即再生產層面。當下又分別聚焦于疫情下流動性就業群體的生計和第三代農民工的發展。技術發展角度關注宏觀產業發展和平臺勞動到人工智能服務業,具體來說是對產業發展政策,勞動力市場結構和就業趨勢等的關注和研究。
在其中,老師還提到自己的求學經歷,從本科階段機緣巧合地選擇了社會學這一專業,到逐漸挖掘出對社會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在研究生階段跟隨導師在田野中的所見所感,從而更加明確了自己對于做研究的決心,于是在博士階段和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對農民工、打工者的興趣、外界的資源支持與導師的建議確定了之后的研究方向——互聯網勞動的勞動過程;在博士后的階段,正值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期,老師通過實習經歷中的切實感受新聞報道中察覺到互聯網企業員工的壓力變化,于是開始了互聯網企業的工作壓力機制研究;在高校任職階段,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都在揭示著技術對傳統服務業及其勞動者的影響,老師也將目光轉向了平臺勞動的用工模式這一主題,也為在座的同學提供了關于如何選擇自己學術研究的方向的建議:對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個人資源在所研究問題上的可及性,個人興趣所在。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研究,梁萌老師講解了勞動過程理論,隨后分五個部分向學生介紹:互聯網技術工作勞動的過程是怎樣的?互聯網工作壓力機制、行業背景特征——宏觀壓力源、互聯網平臺勞動中的家政和平臺勞動中性別隔離現象及其影響。

講座最后,梁萌老師向我們分享了她正在進行平臺勞動的研究,也提示我們傳統訪談方式和現在用途較為廣泛的電話微信訪談各有其優缺點,啟發我們做研究時要靈活變通、能夠因“時”制宜地選擇最適合的資料收集手段。
課程結束后,同學們在課后自發圍繞研究主題和本課程進行了研討,并提交了自己的感受與體會,供課程進一步完善。授課教師將對此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完善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本課程為2018級學生的專業方向課,授課教師為魏開瓊。同時,本課程與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三年級田野實踐調研形成了有機結合,課堂學習有助于七月即將到來的田野調查的展開,也有助于同學們今年九月后就要開啟的畢業論文的準備工作。
本文供稿:盧欣妍。感謝以下同學的課程筆記分享:梁雨祺、王佳萱、賴騰、陳敏、李姝沛、李煊等;感謝全班同學提供的課程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