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18日,由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主辦,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全球女性發展研究院承辦,以“平等·創新·成就:新時代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為主題的第四屆全球女性發展論壇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上,來自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埃塞俄比亞、博茨瓦納、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與中國專家學者一道,聚焦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等重點關注領域發言,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事業的重要論述和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以下為“鄉村振興與婦女發展”、“科技強國與婦女發展”、“新時代婦女發展的實踐與創新”三個論壇與會專家的精彩發言。
論壇一:鄉村振興與婦女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村婦女約占農村人口的60%-70%,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節點,探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展望未來發展趨勢,對于充分發揮婦女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半邊天作用,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論壇專家觀點集萃如下: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劉筱紅認為,建國初年的土地合作社是農村婦女參與村社治理比較合適的界面,其突出特點在于:國家輸入男女平等的價值信念擴大和改變了農村婦女參與村社治理的信息基礎,重塑了她們的政治空間;以自然村為基礎的土地合作社,是一個便于婦女參與的治理單元,自然村的規模比較合適她們的社會交往,形成同伴聯結的政治活動空間,生產可以接受的地方性性別共識,產生認同的婦女精英;土地合作社對婦女參與具有功能上的需求,動員婦女參加勞動,既是價值理性倡導,也是工具理性上的考量。進而提出,進行村民自治基本單元改革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而行,而且需要國家的男女平等價值導向或者說共產黨婦女解放的“初心”強力輸入,以擴大村莊性別正義的信息基礎。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文認為,在鄉村治理創新實踐中,農村婦女通過參與鄉村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以及各類村級議事協商,在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增進鄉村治理活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農村婦女平等參與鄉村治理仍面臨一些制約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需進一步加強促進婦女平等參與鄉村治理的制度保障,加大農村婦女參與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力度,拓展農村婦女參與鄉村治理的組織化渠道。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王曉莉認為,鄉村婦女和鄉村婦女組織在增強社區自治、提供公共服務、創新鄉村治理、激發村莊活力、回應村民需求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通過對北京益創鄉村女性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廣東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等案例的分析,指出,從提供配額到能力建設、從“小組化”到“組織化”、打造“三三制”團隊、“選好帶頭人+孵化社區組織+整合多方資源”、打造婦女組織隊伍,創造品牌項目對于走出有關“空心村”的迷思,破解留守婦女“不愿、不敢、不能”參與村莊事務的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巴基斯坦法蒂瑪真納女子大學性別研究系講師胡邁拉·祖爾菲卡爾通過采訪貧困婦女和社會福利計劃(即貝娜齊爾收入支持計劃)的官員,認為該計劃對受益人的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許多婦女擁有公民身份和投票權;許多女孩因此而接受教育;婦女流動性增加;家庭暴力行為減少,婦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升。但是,該計劃提供的金額不足以讓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因此,進一步從增加金額支持受資助者的創收活動方面提出建議。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李玉梅對股份經濟合作社中侵害外嫁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的司法大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對成員身份司法認定標準和司法局限性進行分類歸納,并提出了保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外嫁女合法權益的建議。這些建議包括身份認定與原則統一,確定剛性與柔性的成員身份認定標準,增加對村規民約和合作社章程的合法性審查,明確成員認定資格糾紛的可訴性等。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桂霞認為,移風易俗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至關重要。調研發現,各地通過村規民約制定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等原則,使得高價彩禮、人情攀比、薄養厚葬、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得到了有效遏制,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風尚更加濃厚,農民在婚喪嫁娶中的支出負擔明顯減輕。同時對村民自治與制度政策如何有效銜接,村民自治是否真實有效地反映了農民群眾的現實需求,以經濟發展為主的移風易俗工作如何緩解與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之間的沖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
分享收獲CSA農場創始人、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URGENCI)聯合主席石嫣認為,中國農業的強大是農民應該成為社會企業家,成為鄉土的生活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活充分認可并充滿自信。隨著 AI 和 MI 技術在工業體系的深化應用,未來產業工人的就業崗位將縮減,務工收入大幅拉升農民家庭收入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集體經濟則不同,它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它可以成為小農和大市場之間的最佳紐帶、成為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最佳載體。生態文明之下應該重視鄉土文化的價值。現代農業應該兼顧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功能。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崔應令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女性解放之路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集體化時期,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鄉村女性走出家門;第二個階段是市場化時期,在市場的支持下,鄉村女性走出家鄉,在車間和城市中獲得更多工作機會;第三個階段是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至今,一部分女性因鄉村振興和發展而開始回歸故土,在照料家庭的同時發展自我。這一現象是鄉村發展和女性發展雙重努力的結果,也為新時代女性的解放提供了新的路徑參考。
武漢東湖學院特聘教授于鳳靜認為,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她”偏見主要表現為基于地域認知的對鄉村女性見識的偏見、基于分工認知的對鄉村女性角色的偏見、基于文化程度認知的對鄉村女性數字能力的偏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需要,以應用場景為突破口,尋求女性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最優方案,應綜合考量各種場景下政府、市場、農民等多方主體需求,拓展接地氣、簡單實用、便捷高效的數字應用場景,讓廣大鄉村女性發揮優勢。
論壇二:科技強國與婦女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女性科技人才是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全國婦聯、科技部等13家部門聯合印發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激發女性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重要作用。探討推動女性科技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對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科技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具有重要意義。本論壇專家觀點集萃如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婦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冮樹革從經濟轉型、社會變革、教育發展、人才國際化等方面探討了中國女性參與科技強國建設的歷史背景。指出中國女性參與科技強國建設與新中國70多年來科學技術獲得巨大發展密不可分。進而從政治支持、法治支持、政策支持、人才支持、社會支持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女性參與科技強國建設的實踐經驗。
巴基斯坦加利亞特發展局、規劃和發展官員阿亞茲. 比娜認為,技術變革影響了婦女的角色和性別角色觀念。發展中國家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數量明顯提升,但這一數字仍低于男性。目前,巴基斯坦只有4.9%的工程工作由婦女擔任。在能源部門,這一數字更低,輸電部門只有3%的女性工程師。進而指出,教育系統教師和家長支持不足,性騷擾和暴力,缺乏榜樣,害怕操作設備,缺乏動力、自尊和鼓勵,生殖健康挑戰,少女懷孕,貧困、暴力和騷擾都是造成該問題的障礙。
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溫州醫科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教授、主任醫師呂帆基于眼科工作者的實踐經歷,結合團隊近三十年聚焦兒童眼病臨床診治、兒童近視問題研究、十多年深入川藏青針對兒童眼病問題的救助和探索,闡述兒童眼睛和視覺健康的發育關鍵時間期和關鍵點。指出,兒童青少年的“主動眼健康”計劃,就是將工作前移至農村、社區和邊遠內地,早發現早矯正早治療,從兒童開始實現享有光明的權益。展示了醫藥衛生領域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領域不斷創新,并用創新的成果去造福更多老百姓、造福人類、造福兒童的做法。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明妍認為,中國科技女性發展成就主要表現為:女性科技人力資源比例攀升,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女性比例呈上升趨勢,高校女教師絕對數量以及相對比例穩步提升,科技女性在我國的影響力和貢獻不斷增強,科技女性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大以及有利于科技女性發展的政策支持環境。但是,科技女性人才仍然面臨著挑戰與問題,主要表現為:科技女性隊伍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女性在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方面略遜色于男性,科技女性對未來取得創新成就的信心普遍不足,科技女性在團隊合作方面略處于劣勢,“高位缺席”現象仍存在,女性在科技決策中的話語權仍有待提升。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積極吸納女性參與,加大對優秀科技女性的宣傳,培養女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強化女性自立自強觀念,激勵科技女性后備人才成長等建議。
尼日利亞聯邦特別委員會官員哈迪扎.喬布迪從文化障礙、道德原則、教育水平、社會化水平、社會經濟、心理和宗教等因素分析了尼日利亞婦社會參與的障礙。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該國近年來促進婦女參與科技的措施,包括支持女孩學習STEM科目,支持女性科學家的廣泛交流,為科技領域女性職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解決職場歧視和偏見等舉措。進而提出,要意識到女性在科技領域的貢獻和扮演的積極角色,為女性科技人才創設更加包容和多樣性的環境等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楊可通過對40余名女大學生的訪談發現,義務教育階段性別公平觀念的改善、女性榜樣的引導有助于優秀的理科女生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踏上STEM專業學習的軌道。但隨著學段的提升,STEM學科女學生逐漸成為專業性別少數,在社會網絡、職業期待乃至性別氣質上仍然遭遇性別刻板印象的挑戰。
埃塞俄比亞婦女兒童和青年事務部專家敏特瑪.阿比比.邰塞馬指出,2007-2011年間,埃塞俄比亞31所公立大學的工程和技術教育正規本科課程中女生入學比例雖然有所改善,但女性工程教育參與人數仍存在巨大差距和不足。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與環境因素、偏見、消極的態度、女孩的自卑等。在此基礎上指出,要對此問題給予關注,鼓勵女孩學習科學課程并從其他國家汲取經驗,使人們認識到女性在工程和技術教育領域的重要性。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王莉指出,女性科技人才已融入到信息技術領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女性科技人才占比較高,為28.34%。但在從業細分領域,信息技術領域女性科技人才多集中在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域,在軟件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領域中占比較少;從年齡來看,信息技術領域女性科技人才年齡集中在35歲以下,有相當比例女性科技人員在35歲以后將重心轉移到非科技崗位及家庭生活中。從學歷方面來看,信息技術領域中男性高學歷人員數量遠遠大于女性。從獎項榮譽方面來看,信息技術領域女性科技人才承擔科研項目較少,獲國家級獎項較少。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信息技術領域女性人才發展的建議。即加強對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政策支持,培養造就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設立中國優秀女性科技專項獎,對優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給予鼓勵;給女性科技者更多走向前臺的機會;加強公共社會服務支持力度,緩解女性在家庭育兒及養老照料方面的負擔。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講師周旅軍基于實證調查,對人工智能技術生態中的算法推薦服務、智能決策、從業者等方面所存在的性別偏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進而提出對企業內部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的運行狀況加以監督,建立多主體協同的算法性別倫理監測預警和對話溝通機制,通過立法保障用戶在算法使用過程中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促進算法產品的性別平等等相關建議。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管理學院講師李樂旋指出,科技社團作為科技人員組織,理應關注并主動承擔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責任。通過對女性科技人員和科技社團管理人員的訪談,考察影響女科技人員成長的復雜因素,從供需兩方面探討了科技社團在激發女性科技創新力量中的切入點。研究發現,科技社團獎勵、宣傳女性榜樣、成立女性科技團體提高了女性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和歸屬感;科技社團召集女性參與的學術交流會議、論壇、培訓和沙龍等活動凝聚了女性科技人員,增強其職業信心。進而提出科技社團未來還需要在家庭福利方面做出相應支持以及為女性成員提供適時的心理疏導等相關建議。
論壇三:新時代婦女發展的實踐與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億萬婦女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平等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平等享有改革發展成果,我國婦女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梳理總結新時代婦女發展事業的基本經驗,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的時代特征和制度優勢具有重要意義。本論壇專家觀點集萃如下: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中華女子學院榮譽教授張立認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深入研究性別平等與共同富裕的互動邏輯,厘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促進婦女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明確推動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戰略途徑,尋找促進婦女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在此過程中,不斷推動婦女走在時代前列,不斷提升婦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性別平等真正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性別優勢,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貢獻智慧和巾幗力量。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張永英認為,新時代婦女權益法治保障的制度創新主要體現在: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更加完善,婦女各領域權益的立法保障更為堅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各方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政府保障婦女權益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婦女權益保障的制度支持不斷加強;婦女權益的行政救濟、司法救濟渠道進一步拓寬,婦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日益多元;婦聯組織參與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進一步強化,與相關部門的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婦聯系統內部維權工作機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婦聯組織婦女維權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有效發揮婦女權益法治保障的制度效能,還需要進一步制定完善相關制度的配套措施和程序規則,進一步提高相關部門人員和婦聯干部對婦女權益保障問題的認識和做好婦女權益保障工作的能力,使婦女群眾對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的期待真正得到滿足。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婦幼衛生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周虹指出,過去二十年,婦女人均期望壽命持續提高、孕產婦死亡大幅下降、婦女享有的孕產期保健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婦女享有的生殖健康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這些成就的獲得與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體系的不斷完善、婦女投入保障力度的持續加大、婦女健康相關醫療負擔的不斷減輕,婦幼健康服務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婦幼衛生信息系統極大改善密不可分。在此基礎上,從母嬰安全、婦女健康需求、婦女健康高質量均衡發展等維度,提出全周期、全方位、全過程、有溫度、有情感、有人文的新時代中國婦女健康發展策略。
湖南省婦女兒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沙師范學院科研處副處長胡桂香教授以湖南省若干村莊的基層女干部為研究對象,對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與困境進行分析,并對村莊基層女干部更好地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提出可行性建議。即個人層面要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社會層面要營造并優化社會環境,創造性別平等的社會氛圍;政府層面要進一步完善創新地方政策,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
浙江省建德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許珍紅指出,建德市將婦女經濟社會地位的提高與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命題緊密結合起來,在傳承中創新模式,打造共建共享新范例。主要表現為:多跨協同,賦予持久活力;平臺驅動,激活內生動力;創新模式,凝聚共富合力;在傳承中助推發展,構建巾幗善治新樣板;放大婦女作用,共建美麗鄉村;探索網格智治,夯實服務體系;鼓勵多方參與,形成聯動效應。通過以上舉措,千鶴婦女黨性更加鮮明,千鶴品牌辨識度更加凸顯,千鶴婦女形象更加鮮活。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政策法規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楊慧對2011–2020年間中國就業人員的性別構成及女性勞動參與率進行分析。研究發現,10年來,中國就業人員中女性撐起了勞動力市場“半邊天”,與瑞典、澳大利亞等7個發達國家相比,中國15歲及以上女性勞動參與率始終保持最高水平。進而指出,這些成就的取得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女性平等就業、相關法規政策加大對女性平等就業保障力度、女性自身就業能力提升以及婦聯組織積極推動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從完善和提升保障婦女權益的力度、建立生育成本分擔機制、增加公共托育服務供給水平、提高男女平等性別分工意識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王琴指出,網絡性別暴力的傳播特點表現為:網絡虛擬空間中的匿名攻擊、傳播圈層化中的群體極化、后真相時代的情緒傳播。進而提出網絡性別暴力的應對策略:即增強網絡倫理意識和性別平等意識,強化網絡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對網絡性別暴力的監管與評估,完善具有性別意識的網絡安全法規,加強教育培訓,引導女性識別和抵制網絡性別暴力。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全球女性發展研究院講師高歌以“母親水窖”公益項目為例,指出公益慈善立足鄉土、與時俱進、技術入局、助力女性等時代特點,以及公益慈善的價值追求和作用。進而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用好公益慈善這只“溫柔的手”,幫助未富的人群跟上社會富裕的步伐;要用好公益慈善這個精神文明載體,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在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團結奮斗的道路上推動男女平等、助力婦女全面發展。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全球女性發展研究院講師聶真真指出,數字社會建設背景下,婦女發展在多個領域出現了積極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為:數字經濟賦能女性就業創業;線上線下并舉推進女童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云上婦幼”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婦女兒童;智慧家庭服務持續提升婦女的獲得感。同時又指出,看似“中立”數字化場景下性別歧視更為隱蔽,人工智能技術可能重演甚至加深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因此,多方利益相關者應密切合作,在AI全生命周期中防范性別歧視風險,以確保人工智能系統的算法決策體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推動可負責、可信任AI的實現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