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12月7-8日,中華女子學院家庭建設研究院在北京西藏大廈舉辦了“首屆新時代家庭建設論壇暨第四屆中國家庭學科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匯聚了全國婦聯和各級婦聯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家庭學科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對家庭文明、家庭教育、家庭服務、家庭研究等與家庭相關的重點社會議題進行探討。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衛國出席會議并致辭。

相較于前三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更聚焦于當前我國家庭建設的新需求、新期盼、新情況、新問題,努力將家庭學科的理論成果與婦聯系統開展的家庭建設工作相結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
政府家庭建設工作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中華女子學院于2018年成立了家庭建設研究院,著力于開展家庭學科研究、提供專業的家庭指導與服務。中華女子學院黨委書記、家庭建設研究院院長李明舜教授指出,中華女子學院秉承服務婦女兒童發展、服務家庭建設和婦聯工作的辦學理念,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打造了女性學、學前教育和社會工作三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培養了一批服務于婦女發展、兒童工作、家庭工作的人才。新時代的家庭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的重要論述為統領和指導,確立家庭建設在新時代的新坐標,明確家庭建設的根本目的和時代特點。我國家庭建設是在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家庭建設要服務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時代的家庭建設和學術研究應當體現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必須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特別是要在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將家庭視角納入政策和制度制定,推動和建設家庭友好型社會。

家庭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孫曉梅教授分析了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的有關家庭建設工作的政策文件,并介紹了中華女子學院家庭建設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包括家庭建設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形成全國家庭建設課程網絡隊伍;召開有關家庭建設研討會,聯系各方面的家庭教育工作的專家和社會工作者;組織出版專著和教材,提高家庭建設研究的工作質量;參加全國《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前瞻性研究和北京市《婦女發展規劃》的評估和制定工作,把科研工作與婦聯工作緊密結合,理論聯系實際。

來自基層的婦聯干部結合一線家庭建設工作,提出了婦聯家庭工作的經驗和問題。西城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李高霞介紹了西城區婦聯開展的三方面家庭工作經驗:一是注重創新方式方法,豐富家庭建設內涵;二是注重資源整合,搭建服務家庭成員的實體平臺;三是注重立德樹人,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廣州市海珠區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蔣薇介紹了海珠區婦聯發揮優勢,緊緊圍繞“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要求,擦亮兩個項目品牌,打造一個示范社區,以家庭閱讀培育良好家風,以溫馨服務促進家庭和諧,探索建立婦聯、社會、家庭三方聯動參與的家庭建設新機制。

北京市海淀區婦聯兒童部科員曹曉博提出婦聯作為推動家庭建設的職能部門,有著重要的引領、聯系、服務作用,但就目前情況看,怎樣在家庭建設中發揮好婦女的“兩個獨特作用”,如何找準家庭建設的著力點,進而以小家的和諧共建大社會的和諧,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重點更是難點工作。來自實踐的寶貴經驗為家庭學科理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課題依據和研究方向。
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得到廣泛關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又是國事,對于家庭教育的關注成為本次會議的熱點。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康麗穎教授提出,家庭在兒童的撫養、保護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生活雖屬私人領域,但受到公共領域的影響日趨明顯。現有的家庭教育研究分散在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和教育學等多個領域,雖然有一些比較豐富和深入的研究,但并沒有形成系統化的體現家庭教育特點的理論表達和理論體系。對家庭教育的自識與反思是以家庭教育研究和理論建構為討論對象,在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中分析問題、界定概念,力求通過解釋學研究和規范性研究構建家庭教育理論體系。

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主編楊詠梅指出,近5年被稱為家庭教育發展的黃金期,我國家庭教育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家庭教育越來越多被納入政府公共服務、專業力量介入購買社會服務、課程體系和理論建設需求越來越迫切、專業化、科學化越來越成為必須。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員洪明認為,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單位和組織形式。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對生活的總結和反思,教育的動力和源泉來源于對生活的美好追求。教育要引領生活,家庭教育的重構要基于美好生活,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兒童成為生活的主人。
為每個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

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臺后,保護家庭成員合法權益受到社會各方廣泛關注。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楊曉林認為,新形勢下維護婦女權益應適當改變過分強調離婚救濟的手段,而為旗幟鮮明地堅持法定夫妻財產共同所有制,維護婦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平等財產權,合理界定婚姻關系中雙方所付出的“貢獻”,厘清身份法和財產法的關系,強化家事思維,避免財產法規則簡單引入家事審判之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家庭的形式越來越多元,未婚同居、單親家庭、非婚生育、同性伴侶等等不同于傳統家庭模式的多元家庭廣泛存在。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小楠指出,多元家庭以感情為紐帶、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生活共同體。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審稿中對于同居沒有明確規定。多元家庭涉及到諸多法律問題,比如生育權、撫養權、財產繼承、分割等,需要法律進行明確和保護。

從國家層面看,我國相關立法和政策制定缺乏家庭意識,需要政府能從家庭發展角度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從家庭視角編寫法律教材,對有關家庭的各項制度進行實用性的介紹,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講師劉永廷介紹了《家庭與法律》教材編寫情況。教材從家庭主要法律問題入手,闡述了家庭在婚姻、財產、住房、繼承等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度,描述了我國法律對家庭中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的特殊保護,介紹我國政府對困難家庭的救助制度以及政府預防家庭暴力的具體制度以及家事糾紛的解決途徑。《家庭與法律》教材為我國家庭建設提供了較為系統的法律指導。
構建高質量的家庭服務體系

家政服務業作為新興產業,對促進就業、精準脫貧、保障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全國婦聯人才開發培訓中心家政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張先民介紹了當前我國家政服務行業現狀與發展。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標志著我國家政服務行業從家務勞動社會化階段邁進了家政服務產業化發展階段。產教融合,從源頭上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和行業社會認可度是家政服務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廣州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主任李嘉慶分享了實施“南粵家政”工程的工作經驗。“南粵家政”近年來著眼于整合家政服務資源,重點打造“花城人家”家政服務品牌,以“花城人家”家庭服務實訓基地為引領和示范,深入推進家政培訓提升行動、“領跑者”行動和信用建設專項行動、創新開展家庭培訓項目,促進家政服務行業專業化、規模化、規范化發展。
此次論壇議題豐富,與會者還分享了在綠色家庭生活、家庭公益實踐、家庭健康保健、家庭居住環境、家庭服裝文化、家庭傳統手工藝、家庭綜藝節目、家庭體育指南、家政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家庭學科的研究日益深化與擴展,與人民美好家庭生活的建設緊密結合,為我國當前家庭建設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