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由全國婦聯、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聯合舉辦的“石榴花開 青春綻放”全國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團結友誼賽在新疆喀什大學新泉校區體育場開幕。比賽共吸引來自全國不同民族地區的21支代表隊參賽,300余名球員均為12至14歲女學生。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曉薇出席活動并宣布開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國家民委專職委員查顯友出席活動并致辭,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章冬梅主持開幕式。本次賽事歷時5天,8月9日閉幕。比賽以足球為紐帶,為不同民族地區少女搭建了跨越地域和文化差異的同場競技平臺,展現了非專業運動員對足球的熱愛與民族團結精神,進一步推動了體育賦能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進一步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校體育部群體教研室主任劉壯老師作為國家一級足球裁判,自6月26日起被抽調至全國婦聯,積極參與到這次賽事賽前的各項籌備與方案制定、賽中的戰報統計和爭議仲裁,以及賽后的總結復盤工作中。劉老師應邀擔任本次賽事仲裁紀律委員會副主任,他專業強、勇擔當、講奉獻,為此次賽事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了全國婦聯領導的高度評價。

近年來,我校作為全國婦聯直屬高校,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體育強則中國強”的重要指示,繼承蔡暢、康克清等婦聯先驅“以體育促進婦女解放”的革命傳統,牢記國務委員、全國婦聯主席諶貽琴2024年教師節前夕來我校視察時提出的“傳遞熱愛足球、熱愛體育的火種,讓更多人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獲得健康、汲取力量”的囑托,將足球運動作為女性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積極投身于全國婦聯與相關部委聯合發起的足球重大賽事服務、足球支教等行動中,為推動性別平等、增進民族團結做出積極貢獻。校體育部更是依托自身專業技術優勢,以實際行動落實學校黨委“提升足球技能、服務民族地區”的部署要求,錨定足球賦能,服務婦聯大局,努力踐行全國婦聯“促進各民族婦女兒童和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理念。
2024年12月10日,國家民委、全國婦聯簽署了女大學生足球支教三年行動合作協議。為落實這一協議,中華女子學院攜中國女子高校聯盟三所高校和國家民委六所直屬高校,共同發起了“足球賦能 石榴花開”女大學生足球支教三年行動,力爭用三年時間達成“百千萬”目標,即:培訓千名女大學生足球社會體育指導員和足球教練員、裁判員,與民族地區百所中小學和村(社區)結對,面向民族地區萬名少年兒童開展足球支教服務,推動民族地區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足球支教工作,體育部積極落實支教安排。2025年6月,培訓足球社會體育指導員124名(包括教師22名,學生102名),其中54人取得了足球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70人取得了足球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多位持證教師和學生成為足球支教的骨干力量。2025年月和7月,校體育部、團委等部門組織全校200余名師生,利用寒暑假赴新疆喀什、四川涼山、新疆昌吉、廣西、河南等地開展足球支教行動。體育部劉壯、梁妍、周惠娟以及即將入職的王少杰等四位教師積極參與其中。支教服務受到當地社區、學校、家長和青少年的熱烈歡迎,實現了我校支教大學生和當地兒童的雙向成長。支教期間,新疆自治區婦聯領導和中華女子學院領導赴一線慰問當地兒童和支教師生。新華社、新疆日報、全國婦聯女性之聲等媒體對支教行動進行了報道。

自2022年起,學校體育部依托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大學生足球公益項目,構建了“足球 +學、訓、賽、研”一體化推進模式,為組織開展的校內、京內、國內各類女子足球比賽以及足球支教、足球賽事服務等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開設女子足球課程。將足球納入體育課程,在大一開展足球教學,普及足球知識和運動技能,以體育人,筑牢女大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根基。訓:組建女子足球社團和足球長訓隊,選拔身體素質好、具備一定足球基礎的大學生開展系統性培訓,提升競技水平;開展12歲以下教職工子女足球公益培訓,以公益賦能校園足球青訓,受到師生員工的稱贊。賽:組織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2023年以來,依托公益資金組織足球嘉年華、校內、校際比賽500余場。2023年學校在北京成功組辦了由中國女子高校聯盟9所盟校代表隊參加的首屆中國女子高校足球邀請賽,得到央視體育新聞的報道。研:開展足球賦能相關課題研究。發揮學校女子體育研究的優勢,系統梳理、研究足球支教行動經驗。2025年以來,體育部相關教師依托足球支教項目申報北京市黨建課題一項、學校重大課題一項。
未來,學校體育部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和足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7月31日在京召開的全國足球工作會議精神,胸懷“國之大者”,心系婦聯大局,將全國婦聯“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的基本職能融入血脈,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繼續做好足球支教和足球賽事服務工作,促進民族地區青少年協作精神與文化認同,彰顯體育在維護民族團結、服務國家戰略中的獨特價值,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巾幗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