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破女处流血视频,最新免费电视剧在线播放_国语版中文版

文化傳承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傳承 > 正文

以數字媒體技術傳承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訪中華女子學院青年教師李巖

發布部門:計算機系 發布時間:2018-10-18

李巖:

中華女子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師,畢業于東南大學藝術設計專業

中國設計紅星獎獲得者

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中華女子學院“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十周年“優秀指導教師”

李巖老師是幸運的。他將摯愛的女子高等教育事業與個人興趣愛好和研究方向完美結合,在探索以現代數字媒體技術傳承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在中華女子學院的這片熱土上揮灑青春,為培養計算機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相融合的女性計算機人才奮斗不止。

中華女子學院在2018年開辦“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新專業依托于女院優勢學科資源和計算機系在該專業方向上的十幾年辦學經驗應運而生。李巖老師與計算機教師團隊十年磨一劍,一朝露鋒芒, 2018年成功完成新專業的申報工作并同年招生。李巖老師擔任全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專業課程的授課任務。

李巖老師說,他自幼喜歡敲敲打打,修修補補,關注手工,也喜歡模仿制作,后來慢慢的喜歡了手工藝,大學走上了藝術設計的康莊大道。近年來,除了作為中華女子學院教師,所有的課余時間一直從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工作。在彩塑京劇臉譜、北京糖畫、北京皮影等傳統文化項目上均有建樹。

2014年夏季,他參加北京市“民間瑰寶 世紀傳承”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塑京劇臉譜傳承志愿者招募,經過嚴格選拔成為一名彩塑京劇臉譜志愿者,跟隨北京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佟秀芬老師學習京劇臉譜繪制。在親身感受到京劇臉譜的譜式、繪制筆法以及京劇臉譜背后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認識到傳統民間藝術的內在力量。出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想把它帶到校園里讓更多的女院學子走進非遺世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委提供了三個學期的上課材料費,李巖老師得以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彩塑京劇臉譜自由選修課,報名情況火爆,學生學習熱情高漲。

在2016屆學生畢業時節,李巖作為計算機系畢業班的班主任,親手為每個畢業生親手繪制了獨一無二的彩塑京劇臉譜作品,送給最親愛的同學們留念。

李巖老師與彩塑京劇臉譜第五代傳承人林泓魁老師一起做起基于民間手工藝的文創工作,其中的扎染套裝作品,獲得中國設計紅星獎(紅星獎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設計獎項)。李巖與林老師還合作開發了兔爺套裝,將北京傳統中秋拜月文化和手工藝體驗結合起來。兔爺套裝得到北京西城文委、北京市文化局非遺處等部門的認可,也經常被他們作為非遺文創成功的案例來講。在對外交流活動的時候,常把兔爺套裝作為外事紀念品贈送。

除此之外,李巖在2017年成功申請了北京糖畫的西城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文聯、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對外宣傳辦公室、北京市西城商委等機構經常組織對外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北京糖畫項目跟隨對外交流團多次參加活動。2017年李巖老師和林泓魁老師一起成功申請了北京市文化局的文化藝術基金項目——2018歡樂春節舊金山花車大巡游及非遺展演進校園活動。

李巖老師在北京參加非遺活動經常接觸北京皮影戲,2016年下半年,由北京皮影劇團陶淑珍老師做藝術指導,與林泓魁老師一起成立了北京皮影表演劇團——泓羽皮影劇團,并多次參加國內外的交流和演出。

作為中華女子學院教師,李巖老師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活動,將非遺項目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計算機系數字媒體方向的學生畢業設計、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項目中,引導學生涉獵非遺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并進行數字媒體表現,制作成的數字化作品參加全國比賽,并多次國家級獎項。李巖老師介紹女院計算機系學生學習北京燈彩非遺項目,介紹藝術學院學生學習內畫鼻煙壺非遺項目,藝術學院的一名學生后來被北京市級非遺項目內畫鼻煙壺楊志剛老師收為徒弟,女院期待她們在各自的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設計道路上走的更高飛的更遠。

李巖老師在女子高等教育的道路上竭誠盡職、深耕不輟,致力于培養計算機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相融合的女性計算機人才,用心于全校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藝術素養的提升。相信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他將繼續帶領學生在高等教育領域、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彰顯女院學子的獨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