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之“性別社會學的時代任務與挑戰”論壇線上召開。論壇分為“歷史社會學視角下的性別議題”“數字社會中的性別議題”“親密關系中的性別議題”“親職、家庭與社會”“性別與勞動”“困境婦女與婦女工作”六個單元展開。本次論壇通過專題式研討和跨界交流的努力,在不斷推動性別社會學自身研究發展的同時,與主流社會學界展開更加密切和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王津捷
近日,2022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之“性別社會學的時代任務與挑戰”論壇線上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婦女/性別社會學專委會、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社會工作學院主辦。開幕式上,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王愛麗研究員和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周應江教授分別發表致辭,高度肯定會議舉辦的價值與意義。論壇分為“歷史社會學視角下的性別議題”“數字社會中的性別議題”“親密關系中的性別議題”“親職、家庭與社會”“性別與勞動”“困境婦女與婦女工作”六個單元展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0余名學者參與了此次研討。
女性解放與發展的歷史鏡像與未來維度
百余年來的中國婦女形象和社會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重要變化。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高翔宇和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岳穎分別從民國女性健美風潮和民國《婦人畫報》中的“女性嫌惡癥”兩個面向對民國時期“摩登”女性的審美體驗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楊可引入“閾限”概念重新思考其有關自我與家族的關系敘事,理解處于現代化變遷進程之中間狀態的“自梳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凌鵬通過引入“意義世界”的概念與視角,對費孝通《繭》這一小說中人物的意義世界進行了細致分析,展示了費孝通所理解的中國人由傳統走向現代之可能性的復雜面向。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教授金一虹在研究中國女性參與工業化進程的歷史研究中發現:在1958年與20世紀70年代兩個時間節點,女性大規模地進入工業生產領域,工業戰線的女性以女子專業隊的組織形式實現跨界發展。
在數字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性別議題又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點與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分析了數字經濟下縣域女性的多元發展的可能性。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講師周旅軍基于文化墮距視角的算法規制路徑,探討了人工智能中的性別不平等治理的可能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在對“媒介”進行了擴展定義后,認為媒介充分與社會性別化人群進行了有效融合,性別化的身體、話語、符號和圍繞其展開的諸多基礎設施都是媒介化的表征。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講師劉夢陽對影視劇評中性別話語沖突產生的非線性過程進行了反思。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桐雨以硅谷軟件開發工作為例,發現男性氣質不是一個靜態結構,而是一個爭奪角力的過程,并提出經典的勞動游戲理論在最前沿的科技勞動中仍然具有強解釋力。
個體化時代的“自我”與“聯結”
現代社會的發展在推動親密關系進入“個體化”時代的同時,也仍然面臨著諸多緊張與調適。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和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副教授丁瑜分別通過各自開展的大規模問卷調研,分析了當代青年人的生育觀、婚戀觀以及背后的社會因素,并分享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發現。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計迎春關注了當前中國的性別意識形態現狀和家庭制度變遷的實踐動態,并提出了中國社會傳統-現代雜糅的現代性特征。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春泥以量化方法研究了性騷擾經歷及其對女性私人生活的影響,并特別強調家庭關系中的性騷擾對女性的性生活和婚姻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助理研究員于志強分析了大城市“空巢青年”中存在的“獨而不孤、親而不近”的親密關系現象。
親職、育兒與家庭關系也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轉變與特征。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向賢通過對中國古代儒家父職“慈與嚴”的文本溯源,為當代父職的形塑提供參考。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裴諭新分享了大灣區創業女性如何兼顧企業家身份與母親身份新型母職實踐方式。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蘇熠慧分析了以蒙臺梭利為代表的西方育兒知識在中國本土化的實踐過程與階層沖突。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李潔研究了產育期婦女不同階段的社會需求,提出搭建產育期婦女和家庭積極參與的“社區支持動力循環系統”。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劉潔總結出“以禮致寧”“以權爭位”與“以利謀和”三種不同形態的婆媳關系類型,并指出兒媳作為陌生人的身份、娘家對家庭網絡的介入以及傳統女性氣質和個體化訴求之間的沖突是推動上述關系類型背后的動力機制。
女性勞動權益與發展策略
性別和勞動是緊密交織的兩大社會主題,二者的相互關系制約著社會生活的基本邏輯。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肖索未通過對北京家政市場的調查,探討了非正規就業的勞動力市場控制及其性別機制。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梁萌提出了我國家政工職業身份建構的三類組織化實踐路徑,分別為企業組織路徑、公益組織路徑和群團組織路徑。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沈洋基于對上海某連鎖餐館歷時數年的田野調查,探析了餐飲界臨時工性別化的時間選擇以及邊緣型男性氣質的表現,并進一步回應了服務業勞動體制如何運作與維持以及社會不平等如何維系和強化的問題。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慧認為三孩政策將加大企業生育成本負擔,提出了切實減輕企業生育成本的可操作性建議。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副教授王修曉使用CGSS2015的數據,考察工作單位的組織特征與人們性別意識之間的關系,豐富了性別研究的單位組織分析視角。
關愛和支持困境婦女是婦女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廣懷立足于婦女脫貧與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以“芙蓉花開”項目為例,介紹了鄉村公益價值的合作生產模式,提倡農村困難女性的助人自助。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講師劉焱通過某社工機構的藝術展演活動,對基層流動女性的社會工作倡導實踐進行了探索性研究。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陳偉杰在政黨治理視角下,討論了婦聯如何將國家內部動員和國家對社會的動員相結合,追求其治理目標的實踐過程。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后張智慧以對小說《保姆大人》的分析為例,指出當代社會中住家家政工的施受暴現象的背后涉及城鄉、階層和性別等結構性因素,和雇主與家政工在情感、權力與暴力上的隱秘交織關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研究生戴婧以生命歷程理論作為切入點,探究福建省莆田市“交易-扶養型”婚姻關系中女性群體生命軌跡中不同階段的發展,考察其生命經驗中“走不進個體化”的現象與過程。
本次論壇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呂鵬、趙妍杰、施蕓卿、杭蘇紅,南開大學杜平等學者參與論文評議工作。論壇最后,婦女/性別社會學專委會理事長李潔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發言。她提出:本次論壇所呈現的各類研究成果映射出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個體化進程的凸顯和張力,論壇關注經濟與情感、職業與家庭、國家與市場、組織與勞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社會議題,通過專題式研討和跨界交流的努力,希望在不斷推動性別社會學自身研究發展的同時,與主流社會學界保持更加密切和深入的交流和對話關系。
(作者單位: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