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擁抱,經久不息的掌聲,有人眼角濕潤,有人喜笑顏開……9月4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北京市受閱女民兵歸建歡迎大會在昆泰嘉晟酒店舉行。大家歡聚一堂,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那些鏗鏘有力的囑托都化作了大家眉宇間的堅定。
此次九三受閱女民兵中,來自中華女子學院的畢業生、在校生有11名,此前均已參加過國慶70周年閱兵,其中9位屬于朝陽區女民兵,在北京市選派的55名女民兵中占16.4%。而朝陽區女民兵營歷來以組織健全、訓練有素、作風過硬而聞名。從1959年起,她們便作為“首都民兵師”的代表,參加歷次大閱兵。


秉承母校“崇德至愛 博學尚美”的校訓,帶著“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鏗鏘力量,這群來自中華女子學院的女民兵們,用挺拔的軍姿、堅定的步伐,詮釋了女民兵們的受閱意義。這份受閱經歷,是她們青春歲月里最耀眼的印記,是一輩子難忘的人生財富,是“若有戰,召必回”的錚錚誓言,更是對愛國精神的生動踐行,對“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四自精神的完美詮釋。
韓鋮:返京集訓的高鐵上,姥姥變成了一顆星
“2月11日我接到受閱集訓體檢通知,要立刻啟程回京。當時85歲的姥姥病危,但姥姥和全家人一起作出了決定:忠孝不能兩全,買票,走!”2月12日,元宵節,在返京的高鐵上,內蒙古姑娘韓鋮的姥姥變成了天上的一顆星。從此,“兵”這個字背后的含義,在她心里更加清晰:為了更大的團聚,總有些人需要奉獻。”
韓鋮,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2025屆畢業生
韓鋮在參加完國慶70周年閱兵后立即參軍入伍,服役于火箭軍某基地。她是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2025屆畢業生,曾參加過北京市朝陽區婦聯“朝之花”宣講團,宣講閱兵故事與精神……這次閱兵,25歲的她說,“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也一直在激勵著我,今天的我仍舊有著19歲的純粹和激動!我想,這就是母校潛移默化帶給我的精神力量!”
“媽媽兵”午燕:寶貝在我的手機里悄悄長大
今年27歲的午燕,2021年從中華女子學院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畢業,成為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高灣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干部。六年前,她有幸參加了國慶70周年閱兵,六年后,再次參加閱兵,她已為人母。為受閱集訓,2月離開家時,她的寶寶才8個月大,剛剛咿呀學語,連媽媽都喊不順溜。“我只能在休息時間,看看家人發來的視頻,可以說,我的寶貝是在我的手機里‘悄悄長大了’”。
午燕,中華女子學院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
她給寶寶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盡管媽媽錯過了你的周歲禮,錯過了你完整喊媽媽的時刻,錯過了你跌撞學走路的時刻,盡管現在的你也不理解為什么媽媽離開你這么久,但我相信,在你懂事的某一天,你會明白媽媽的暫別,理解媽媽舍小家為國家的滿滿情懷,你會向小伙伴驕傲地說起媽媽是你的榜樣與驕傲吧!”每每在視頻里看著寶貝學走路時總是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來,午燕總忍不住落淚,又感到特別欣慰——因為兒子和訓練場上的自己一樣堅強。作為女院學子,她感慨:“我們母子倆是在不同的戰場共同成長,我們都有同樣的自強精神!”
廖翊昕:不惜放棄公務員面試,我選擇了天安門
“2月23日,我以筆試第二名的成績入圍,接到了四川省公務員招錄考試達州監獄管理科的面試通知,但是那天也是要從北京出發入駐訓練的日子,因為‘若有戰,召必回’,我選擇了在天安門受閱,用青春年華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向世界展示中國女民兵的颯爽英姿!”
廖翊昕,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2023屆畢業生
1999年出生,來自云南宣威的廖翊昕是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2023屆畢業生、退伍軍人,雖然因為受閱錯過了公務員面試的機會,但她堅信,她會成為更好的自己,與未來的工作崗位更加適配。“我一直記得大學軍訓時,校長和我們說的八個字,女院人,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回憶本次閱兵,廖翊昕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媽媽兵’午燕,她從不輕言放棄,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柔美與堅毅并存的新時代女性形象。”
田子凡:我最好的朋友沒能來,但我不是一個人
田子凡2019年參加完國慶70周年閱兵后,便立即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火箭軍戰士。退伍后復學,她成為了中華女子學院2024屆管理學院畢業生。
田子凡,中華女子學院管理學院2024屆畢業生
這次閱兵,她第一時間報名。“我最好的朋友劉盈希曾是2019年的‘框子兵’,今年我們倆同時接到了受閱通知,遺憾的是,她因為身體不適,最后沒能參與。但她非常支持我,還向我分享當年成為‘框子兵’的訓練經驗……”田子凡說,“我不是一個人在走,我是代表中國民兵、代表退伍軍人、代表新時代女性在接受檢閱!”在她看來,新時代女性既能追求事業,也能投身國防;既愛美愛笑,也能吃苦耐勞。今天的女性完全可以成為戰士、守護者、奮斗者。“女院的經歷告訴我,不要被性別定義,你的力量超乎想象!”
宋煜楓:我沒見過爺爺,但見過爺爺的軍功章
“抗戰時期,我爺爺是兒童團團長,后來還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我出生得晚,雖然沒見過爺爺,但從小就看到過很多爺爺留下的軍功章,聽爸爸講起爺爺的從軍經歷,爸爸很尊敬爺爺,向往部隊,這也激勵了我參軍入伍。”
宋煜楓,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2022屆畢業生
作為革命軍人后代,宋煜楓1999年出生于河北廊坊,是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2022屆畢業生。6年前,她參加完國慶70周年閱兵后立即參軍入伍,服役于北部戰區海軍某部隊。2023年,宋煜楓考入首都師范大學讀研。“我再次受閱,既是為了兌現‘若有戰,召必回’的承諾,也是為了落實曾經喊出了無數次的‘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更是致敬無數像爺爺一樣曾經為國家和人民浴血奮戰的先輩們!”
李憶漩:我的作戰靴終于會“發聲”了
李憶漩,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2021屆畢業生“
從小我就聽媽媽講我外曾祖父李長春的故事——他曾在石家莊參加抗日戰爭,1942年,他任某連指導員時,被日軍抓走殺害。當時,我的外祖父尚未出生。”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2021屆畢業生、目前在北京市延慶區紀檢委工作的李憶漩說,“外曾祖父不畏犧牲的精神,已經成為我前行路上的燈塔。”雖然這次閱兵已是“過來人”了,但李憶漩的正步起初卻被教練評價為“無聲正步”“踏雪無痕”,“踢正步要求落地有聲,砸地有坑,但不管我怎么用力砸地,我的作戰靴總是啞的……后來,在教練的指導下,在信念的支撐下,經過千百次的訓練,我的作戰靴終于會‘發聲’了!”
谷武貝:讓“數據線”連起“國防綠”
“無論是代碼的逐行調試,還是法律文書的字斟句酌,都需要極致的嚴謹和邏輯。當我把這種習慣帶入閱兵,它便化作了對每一寸步幅、每一個擺臂角度、每一刻眼神聚焦的極致追求。”
谷武貝,中華女子學院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
作為中華女子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及法學雙學位的2021屆畢業生,谷武貝如今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工作,深知“精準”二字的價值。受閱時這身沙漠迷彩作戰服于她,如同法袍,都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為了這次受閱,我暫時離開了海淀的工位,也暫別了海南的家人和平谷的對象。”但這份短暫的分離,是為了一個更崇高的目標。她堅信,“平時服務”在司法一線,“戰時應戰”在閱兵場,都是她作為新時代女民兵的榮光。從數據分析中捕捉關鍵,到在訓練場上定格最標準的軍姿,變的是戰場,不變的是那份堅韌、專注與擔當。能用代碼解析復雜的數據結構,也能用正步走過天安門,這就是新時代中國女性的多彩人生。
這群已是二次受閱的女民兵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巾幗不讓須眉”,什么是“寶劍鋒從磨礪出”。從閱兵場到人生場,受閱對她們是一個人生轉折點,也是一個人生新起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總書記的叮嚀囑托早已化為她們前行的動力,帶著閱兵賦予的責任與凝聚力,她們將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