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性別暴力數據收集方法培訓在中華女子學院順利舉行。本次培訓由聯合國人口基金、聯合國婦女署、中華女子學院聯合主辦,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媒介與女性”聯合教席、中華女子學院家庭學科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王練教授、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性別項目專家文華、聯合國婦女署項目協調員楊瑞侃等出席開幕儀式。
在開幕式上,王練代表學校歡迎各位學員的積極參加,鼓勵大家一方面要充分學習了解國際通用的數據收集工具,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我國《反家庭暴力法》,探討在我國的法律、性別、文化環境下數據收集的有效方法。
本次培訓由聯合國人口基金亞太區域辦事處的數據技術顧問亨利耶特·詹森(Henriette Jansen)博士和聯合國婦女署亞太區域辦事處統計學專家薩拉·達特瓦萊羅(Sara Duerte Valero)女士主講。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蔣永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官員李侁瑞分別為大家分享了全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兒童暴力調查的相關情況。
詹森博士的培訓圍繞以下內容展開:從聯合國層面與參會人員分享了“針對婦女的暴力”、“基于性別的暴力”、“家庭暴力”、“親密伴侶暴力”等概念的共性與差異,列舉了針對婦女的暴力類型以及常見的伴侶暴力類型,與參會人員共同探討了這些暴力類型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不同表達方式與表現形式;介紹了針對婦女暴力的數據來源,包括警方、法院、醫院等機構的記錄和基于人口的調查,并探討了不同來源數據的優缺點;以世界衛生組織婦女健康與家庭暴力多國專項調查為例詳細介紹了針對婦女暴力的調查類型,并強調調查中培訓的重要性;分享如何測量不同類型暴力的普遍性和頻率、暴力數據收集對婦女帶來的積極影響、調查過程中的倫理與風險考量以及如何更好地開發與解讀數據等議題。
薩拉女士介紹了性別統計數據如何用于檢測2030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程。她指出,性別統計數據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分重要,在所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54個指標都跟性別平等相關,占全部指標的25%左右。通過這些指標,我們能夠了解更多性別相關的細節。薩拉與參會者分享了目前全球與區域的數據后指出,由于政策環境的影響、統計方面的力量不足以及調查研究者本身對數據的不關注或不理解等原因,目前仍然缺乏高質量的性別統計數據。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蔣永萍研究員分享了中國的性別暴力統計情況。她指出,中國基于性別暴力的調查與數據主要從1995年世婦會開始,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幾乎很少有相關的政府統計和抽樣調查,見諸于報端的大多是家庭暴力的典型案件,或一些破獲拐賣婦女兒童的工作報道。2000年前后開始,一些地方性的專項調查,或是其它研究問題中的針對婦女的暴力模塊調查以及相應的統計數據也逐步受到廣泛重視。她希望,在今后的調查中能夠逐步完善相關內容,更加準確地識別施暴者。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官員李侁瑞分享了他們目前正在進行的關于兒童暴力的調查,介紹了調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倫理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培訓中,大家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分享彼此的研究和收獲。中華女子學院家庭學科研究中心主任孫曉梅教授認為,性別統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分享她主持的《北京市實施“十三五”時期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中期評估項目,指出性別統計數據對“十四五”新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制定會提供更多科學的依據和參考。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教師王向梅與大家分享了她對針對婦女的暴力、基于性別的暴力、家庭暴力等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閉幕式上,聯合國婦女署項目協調員楊瑞侃女士、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主任魏開瓊教授做總結發言。魏開瓊教授認為,性別暴力統計應關注到婦女群體內部的差異性,在納入殘障、貧困、性等維度后,獲得的數據會更有針對性,干預措施也會更有效果。她建議大家以此次培訓為契機,搭建彼此支持的網絡,共享與性別暴力有關的項目進展、學術研究以及政策制定與執行的相關信息,共同推動性別暴力數據收集的完善。
本次培訓共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中國疾控中心、全國婦聯、北京市婦聯、北京市統計局等政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橙雨傘、同語/彩虹暴力終結所等社會公益組織,以及中國婦女報、荷廣傳媒等媒體單位的從事女性/性別相關研究的一百多名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參與。此次培訓帶來的全球/區域視角與科學方法為我國深化性別暴力調查與統計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