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委員、全國婦聯主席諶貽琴26日在京會見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參議院主席納爾巴耶娃。諶貽琴表示,在習近平主席和米爾濟約耶夫總統的戰略引領下,中烏關系發展進入新階段。雙方要深入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深化包括婦女在內的各領域交流合作,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貢獻女性力量。納爾巴耶娃祝賀新中國成立75周年,高度贊賞在習近平主席英明領導下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愿與中方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進一步豐富婦女等領域合作,...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2024年9月15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現提出如下意見。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
諶貽琴看望慰問中華女子學院和中國兒童中心優秀教師代表時強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不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9月6日,在第四十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國務委員、全國婦聯主席諶貽琴看望慰問中華女子學院、中國兒童中心優秀教師代表,向大家致以節日問候和誠摯祝福。她強調,中華女子學院和中國兒童中心廣大教師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胸懷“國之大者”,發揚教育家精神,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材施教、...
“當前我國各級各類教師共有1891.8萬人,這支教師隊伍支撐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8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了介紹。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總體目標要分成兩個階段達成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出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文件,這是在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系統性躍升的關鍵歷史節點上,...
■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推進的,具備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要運用好已有的改革成果和重要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全力抓好改革任務的組織實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確定了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要堅持黨中央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要把準改革的戰略重點和優先方向,合理安排改革舉措的先后順序、...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24年8月6日)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良好氛圍,現提出如下意見。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8月26日發布。意見提出,經過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揚,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教師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呈現新風貌,尊師重教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實現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成為常態,教師地位鞏固提高,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之一,...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作出如下決定。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9人,候補中央委員165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5日上午在北京開始舉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并就《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