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破女处流血视频,最新免费电视剧在线播放_国语版中文版

  • 教研項目
  • 科研項目
  • 科研成果
  • 媒介與女性教席
  • 研究中心
  • 學報

教研項目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教研項目 > 正文

社會工作學院與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屯辦事處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合作共贏

發布部門:社工學院 發布時間:2017-11-17

一、早期合作歷史

社會工作學院與大屯街道辦事處有著悠久的交流歷史,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開展過廣泛的合作。

從2005年開始,大屯街道婦聯和社區辦接收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系的學生到社區進行志愿服務、社會服務及專業實習等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為社區工作帶去了新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此后,街道社區辦與社會工作系簽訂了共建社區服務與社會工作實踐教育合作基地協議等合作協議,既為教師提供了研究基地,也為學生提供了創業、見習的機會。

社會工作系教師成為社區發展的人才資源,為社區干部提供了關于社區工作的最新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培訓,以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社區工作者走進課堂,開闊學生的視野,扮演了學生走入社會的啟蒙教師。街道駐地民警與社會工作系探討如何運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民警的工作成效,接受學生到派出所實習,協助民警辦案工作,提升民警工作效能。

總之,街道與社會工作系在早期就如何有效整合資源,構建服務學校培養和社區發展建設的實踐教學運作機制方面做了大量早期工作,為新時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時期的全面合作共贏

2015年,原性別與社會發展學院申報的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項目獲批,選定大屯街道文化服務中心為依托單位,實踐教育基地正式成立,雙方的合作站在了一個更高的平臺之上。基地將社會工作、社會學和女性學三個專業師生共同納入,為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公益性志愿服務、課程教學實踐、社會調查、專業綜合性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調研寫作、就業創業等由淺入深的進階式實踐提供支持。2016年3月,社會工作學院成立,項目實施向縱深發展,街校合作達到新的高峰。

雙方共同成立了基地領導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基地建設、合作指導和合作科研事宜,形成從街道領導與社會工作學院領導、街道社區辦與社會工作學院實踐教研室及教師與居委會之間的三級溝通體系。同時,在基地項目之下設立“師生在地實施課程實踐教學子項目”、“師生在地實施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子項目”和“師資隊伍與社區工作者建設子項目”三個板塊。

首先,在基地建設資金的支持下,課程實踐子項目陸續深入開展。《社區工作》、《項目管理與評估》、《社區服務管理實務》、《民間組織理論與實踐》、《社區服務管理理論》與《社會政策》等六門本科課程及《家庭社會工作高級實務》和《社區服務與社區發展》兩門專碩課程相繼與大屯街道各社區開展合作,讓學生通過為社區提供服務從事課程實踐,大大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鋪平道路。

其次,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子項目同樣如火如荼地實施,在學生實習、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社會工作學院與大屯街道簽訂了新的實習基地協議。實習地點由原來的安慧東里社區擴展至街道創享中心和安慧東里社區、育慧里社區、世紀村社區、秀雅社區等14個社區,部分實習學生選擇大屯社區作為其完成畢業論文的調查地點。實習生為大屯街道的社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街道、居委會和居民的好評。

2015年以來,大屯街道每年持續舉辦街道社區提案大賽,鼓勵社區居民提出社區提案,對入選項目進行資助,力圖提升 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和能力,促進社區自治。學院積極參與此項目,派出一百多人次的學生協助服務的開展、評估及案例報告的寫作,教師參與對案例報告的點評,形成了《朝陽區大屯街道2015年度創享計劃優秀項目案例集》,對大屯街道社區自治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街校還通過數次協商會談,確定了較為詳細的基于社區的合作方案。雙方在安慧東里社區、育慧里社區、世紀村社區、秀雅社區等社區分別開展全職媽媽親子課堂、老年人互助養老服務、志愿者服務體系建立、好家風宣傳等多個服務項目;社會工作學院、街道與駐街社會組織華益社會工作機構合作開展社區空間利用需要調查。以上服務的開展吸納了一百多人次的學生參與,形成了扎實的成果,寫了《家風》手冊等,使得各社區的居民大受其益。

最后,“師資隊伍與社區工作者隊伍”子項目建設著力于擴大隊伍規模,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與社區工作者的社區服務治理能力。

雙方合作共贏,互相擔任對方的培訓講師與實踐導師。學院教師聯合本校其他專業教師,繼續參與社區工作者的培訓,開設了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健美操和瑜伽等不同課程。社區工作者們也繼續參與到我校的日常教學進程當中。社會工作學院聘請了包括街道社區辦、鄰里中心和社區居委會書記在內的多名資深人士提任學生的社區實踐導師。秀雅社區居委會書記在教學實踐周期間走進女院課堂,運用“開放空間”的方式征集學生對社區建設的意見;安慧東里社區居委會書記給學生舉辦講座,介紹其提出的一整套社區工作法。

一些教師利用實踐基地服務機會開展調查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完成科研任務。比如,李敏老師主持的與大城市熟人社區建設相關的國家級社科項目,在大屯各社區發放問卷,既服務于科研本身,同時調查結果亦轉交給街道助其了解社區情況;郝彩虹老師主持的與嬰幼兒家庭照顧模式相關的北京社科基金項目,其在安慧東里社區開展全職媽媽訪談,一方面為課題收集資料,另一方面也對其在該社區開展的全職媽媽親子課堂奠定了前期基礎。

今后,社會工作學院將進一步拓展、深化與大屯街道辦事處的合作,將實踐基地打造為更為優質、可持續的服務教學、服務社區的平臺。